古镇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镇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镇调查报告1xx古镇,孙权故里,以它渊源的历史文化背景,已经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历史文化古镇,然而在xx古镇发展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特点暴露出许多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本文通过分析xx古镇的消防现状来探讨一些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一、xx古镇概况
xx古镇,有着江南罕见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这座古镇目前现有保存完好的厅堂43个,主要有思源堂、义门、百步厅、孙氏宗祠、明哲堂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具有不可拷贝性。2019年开始,省政府对xx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目前,xx古镇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正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的旅游品牌。
二、xx古镇消防现状
1、xx古镇内易燃建筑多: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历经上百甚至数百年的日晒风吹雨淋,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水分含量约在12—18%之间,远远低于一般木材自然干燥的含水量,成了全干材。同时其古建筑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且其表层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极易燃烧。
2、宗祠活动用火多:家族子孙进行烧香祭祖等传统宗祠活动者甚众,而祠堂、家庭堂屋是民间宗祠活动的重要场所。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祠堂中的酥油供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用火活动。无形之中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
3、电气线路设置不规范:古镇内电气线路主线初步改造,但设置不规范,同时,各住户电表采用塑料盒装配在街道街面上,低压电线、电力线沿门楣零乱设置。绝大多数户内电线使用时间过长,且户内临时接用线路较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用户不断增加用电设备,部分用户的电气线路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
4、生活用火管理难度大:古镇内居民生活用火多采用煤作为燃料;部分居民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少数居民还采用柴草作燃料,有的用户甚至将炉灶直接设置在木地板上。
三、针对xx古镇火灾的多种成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古镇消防安全工作
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对防火工作的领导,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检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和检查维护保养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值班及防火巡查等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建立防火档案。针对古建筑防火灭火的特点,应加强对村、居民的防火、灭火知识技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习,依托公安派出所和村民联防组织,增强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
2、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环境
(1)开辟消防通道
克服古建筑防火的先天不足,首先要开辟消防通道,使中小型消防车能靠近重要的古建筑,除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外,都应开辟消防通道。开辟消防通道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消防安全的关系,对于古建筑群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应考虑设置环形消防通道。
(2)搞好消防水源建设
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宗祠外、庭院内修建室外消火栓,确保每个厅堂的室外都有消防栓。市政管网不能提供消防用水时,应修建消防水池,储水量应满足扑灭一次火灾持续时间的用水量。消防水池周围,应留有消防通道,且留有供消防车回旋停靠的场地,并设置供消防车使用的取水口。
(3)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和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在古建筑中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合理选择探测器的种类和安装方式。重要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古建筑应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在古建筑存放文物的地方应安装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系统。对砖木结构和木结构的古建筑,也可以采取在整修时对木结构涂刷防火涂料等防火措施,以增加建筑物件的耐火极限。
3、加强火源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1)严格生活和维修用火管理
一是古建筑严禁使用液化气和安装煤气管道。二是供游人参观的举行宗祠等活动的地方禁止吸烟,并应当设有明显的标志。三是如因维修需要,临时使用焊接、切割设备的,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防范措施。
(2)确保用电安全
一是凡列为重点保护的古建筑,除砖、石结构外,一般不宜安装电灯和其它电器设备。二是古建筑的电器线路一律采用铜蕊绝缘导线,并用金属穿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梁、柱、枋等可燃构件上,严禁私接电线。三是配线方式一般应将一座殿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以便人员离开时切断电源,应安装熔断器,作为过载保护。四是在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内,不宜采用大功率的照明灯泡,禁止使用表面温度很高的碘钨之类的电光电源的电炉等加热器,灯具和灯泡不得靠近可燃物。五是没有安装电气设备的古建筑,如临时需要使用电气照明或其他设备,也必须办理临时用电审核手续,经批准后由电工安装。到批准期限结束,应即行拆除。六是要对电气线路、电器定期进行检测,及时排除电气故障和隐患,确保电气线路、电器处于安全使用状态。
(3)装防雷设施
采用防雷保护措施时,应合理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必须准确计算它的保护范围,屋顶和屋檐四角应在保护范围之内。接地体应就近埋设,不宜距离保护建筑太远,以减少防雷装置的反击电压,从而避免造成放电的危险。
古镇调查报告2摘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价值的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前进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经济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古村镇在社会变化和大量建设过程中,要么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要么一味拆旧建新、营造假古董,要么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
关键词:河下古镇历史文化政府保护
一、活动日程:
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河下古镇,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起的乡镇,感觉心灵仿佛都得到了净化。我们受到了居委会的热情接待,他们对于我们此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此次实践调查起了很大的协助作用。居委会主任详细的和我们介绍了河下的历史,我们跟着他的话语穿梭了一段历史,了解了河下古镇的变迁,渐渐的迷上了她。我们跟随着居委会负责人走遍了古镇,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他们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之前还对于调查有些担心,但是看到他们那张张笑脸,我被感动了。我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加河下的影响力,尽量改善河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希望政府能够大力的开展河下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我之前做了一下河下古镇的了解工作:河下位于淮安城西北三华里,是淮安近城的一大 ……此处隐藏4925个字……宏大精美的建筑形式为表现的大型建筑聚落风貌;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田野、河流相结合的乡村田园风貌;以上街、竹行街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和手工作坊聚集的城镇传统肆市风貌;以小桥下路和西竹园巷为代表的中小型建筑临水而建的江南水乡民居风貌。 2 建筑空间组织
古镇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多建于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平面格局多为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规模较大的民居宅第也是以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单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组合扩建而成。古镇民居多采用院落厅堂式布局,采用准园林空间处理,厅堂敞开部分用隔扇板门,厅厢
古镇调查报告5一、 龙门的历史
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 古镇的名称源出于东汉名士严子陵之口。相传他当年出游路经这里,曾指点江山说道:“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于是古镇因此而得名。此后,“龙门”一词在当地不仅成为了地理概念,更演绎成了一个含义微妙的文化概念。这是因为有人出身“龙门”而成就了帝王霸业,此人就是三国时的吴帝孙权。
曹操曾为之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忆当年,孙权乘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据长江之险,创三分天下于东南、踞六郡八十一州而称帝。据考证孙权并不在龙门出生,这里是其祖、父两代的出生地。但这并不妨碍古镇被后人视作“龙兴之地”,被称为“孙权故里”。
《孙氏家谱》记载,从三国孙权一代起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龙门孙氏已繁衍了65世。尽管“孙权故里”历经战乱和社会变迁,至今仍清晰而完整地记录着宗族世系的历史变迁。游人随便拦下一位镇上人请教,他都可以告诉你自己是东吴大帝的第几代子孙。
二、龙门的建筑
江南的古村和古镇都讲究风水,这一点龙门古镇也不例外。从建筑格局上看,“前有照,背有靠”,整个古镇的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古代风水学原理;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镇的先民选择在龙门山与富春江之间安家落户,也与今人推崇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颇为吻合。古镇内屋宇廊房相连,长街曲巷相通;自古以来,镇上居民们按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以血统为基础,体现出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尊卑之序。
古镇上完好保存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有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三座和古塔、古庙各一座。古建筑面目完整的有思源堂、余庆堂、百狮厅、素怀堂、迎山堂、诚德堂、冬官厅、余荫堂、耕读堂等等。它们让龙门古镇拥有了“厅堂博物馆”的美誉。千百年来,龙门古镇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众多居住院落,墙檐相连,房廊纵 横,卵石铺砌的长弄密如蛛网。弄,成了古建筑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觅古探幽的亮点。进入古镇,东西莫辨,尤入迷宫。相传,古镇整体布局是根据孙武后裔及吴大帝子孙的众多兵家以迷魂阵的格局所建造。古镇,除了老街以外,都为长弄小巷,外人入内,走着走着认为到顶,转个弯又是长弄通道,再转个弯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古镇历尽沧桑迷宫般的弄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龙门的民俗风情
农历九月初一,是龙门古镇的传统的庙会。相传,从北宋期间就有此活动,流传至今也已近千年历史了。龙门自孙权十九世孙匡力子忠始迁龙门后,生治、洽二子,治为长子,洽为次子,洽仕宋为秘书省校郎中。洽生余庆, 仕宋为承事郎。余庆生裕,裕仕宋为朝散大夫。裕生景纯,宋元三年考取进士,任右学士。自洽至景纯的四代中,都在朝为官,代代有人才。为不忘祖宗,光耀门第,洽在晚年设想建造祭拜祖宗的香火祠和家庙,经过族内祖孙三代商量后,决定在村的西南,(现孙氏宗祠)东面选择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座香火祠,名为“孙处士祠”以纪念祖先钟公。洽公百年后,余庆公也已到晚年,为实现父亲遗愿,与儿子裕和孙子景纯商量后,决定在石塔山(古称水口山)下的大路旁建造一座家庙,为纪念祖先种瓜积德而出天子,就取名“荫功天子庙”,建成以后余庆公故世,裕安葬好父亲后,择日开庙。此时,孙景纯已在朝为官,他不忘祖先遗训,查到吴大帝于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立帝,又不忘太祖和祖父为此操劳而故世,他们也都是九月所生,所以就定为农历九月初一为开庙之日。
同年会有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不等的同年,这是龙门庙会异于外地的习俗。每年庙会,三十岁男丁同年必挑大梁。庙会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事都由三十岁同年会来干,如请最好的戏班子,修险路等。活动经费大家临时捐募,富者多出,出于自愿,贫者少捐,大家谅解。土地改革后,以会田为基础的各种会社自行消失,独有同年会越来越火红,入会人员扩大到女性。改成为三十岁做同年戏,五十岁以上同年会捐资修桥铺路做好事。
每年祖是全族合力筹办的大典,分春秋两祭,春祭农历二月初二,由龙门孙氏大房、四房筹备;秋祭农历十月十九,由龙门孙氏五房、七房筹备。二、三、六房基本迁居外地,不须筹备,但届时必须由房长率领房中头面人物来参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孙氏宗祠举行,从东、西辕门进入,步步登高。宗祠分前后三进,前是门厅,五间门面,中设戏台,台前一在天井,左右屋环绕;中为正厅,方砖铺地,又称状元地,梁上挂满匾额,是孙氏家族决定重大事情的议事厅;后厅为荫堂,上面排列着孙氏祖宗的牌位。宗祠平时人迹罕至,除祭祖外,只有族中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地开祠堂门。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齐,如度节日。午后,祠堂开门演戏,一曲方了,族人齐集,祭祖大典开始。此时,正门至荫堂中门大开,祖宗牌位,前六张八仙桌并列,上铺红毡,摆上数以百计的菜肴、果品、糕点,中间饰以鲜花、纸马。桌前特制供架上放着全猪全羊,白肉上系着彩条红绸。一对手臂粗的巨型蜡烛红光四射,显示一派庄严景象。
龙门古镇“闹元宵”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在古镇的祠堂和所有的厅堂 里都挂上有传统特色的各种花灯和红纱灯。每座厅堂上方的正中挂着各房、各支祖宗的画像,又称承支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满各种果品糕点,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祖。保佑来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还有不同色彩的传统戏灯。元宵佳节历时五天热闹非常,戏灯、花灯、锣鼓、鞭炮、铳声等等不绝于耳目,把龙门古镇人民卷入在一片欢乐声中。
除了花灯以外,还有各种戏灯:(一)龙灯。它是龙门传统而古老的戏灯,和全国各地的龙灯一样,象征着龙门人民是龙的传人。(二)竹马。也是龙门传统的表演形式。龙门的竹马和别地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传统战马沿袭而来,跳时呈作战阵势,一般有八匹马组成一支队伍,令旗带路,逐对的上阵和下阵。正月十五夜里表演时增加两匹大红马,称“扫马”,跳演节目都为三国故事。(三)舞狮。狮头用竹、狮身用绸缎布料制成,狮有大小之分。大狮由两人联袂跳,小狮一人一只,一人持绣球引路。(四)魁星。即文曲星,又称文魁,是一个用竹和绸缎精制的神像。他手持毛笔作点状元状,祝愿读书人奋发努力,得中状元。
文档为doc格式